手机/微信:13395197999   邮箱:2312131869@qq.com 工作时间: 9:00-17:30 工作日
新闻中心
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

纯铜在高压开关触头的焊接工艺对通断可靠性的影响

发布人:上海纳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  更新时间:2025-10-12

高压开关是电网的 “命脉阀门”—— 变电站里的 110kV、220kV 开关,要在瞬间切断数万安培的短路电流,也得在长期运行中稳定传导电流。而开关的 “心脏”,就是纯铜触头:99.9% 以上纯度的铜,导电率高达 58MS/m,能最大限度减少电流损耗,避免运行时过热。但电力工人都知道,纯铜触头的 “软肋” 不在材料本身,而在焊接 —— 触头需要和铜排、钢端子焊在一起,哪怕焊接处有一根头发丝粗的气孔,都可能在大电流下 “烧穿”,导致开关拒动,引发片区停电。

去年河南某 220kV 变电站就出过这样的事:一台高压开关的纯铜触头用电阻焊连接,焊接时没控制好压力,形成了 “虚焊”。某次线路短路时,电流瞬间冲到 30kA,虚焊处电阻骤升,温度飙到 700℃,铜触头直接熔粘在一起,开关关不断,最后只能人工紧急断电,导致周边 3 个小区停电 4 小时,损失近百万元。这就是为什么说,纯铜高压开关触头的焊接工艺,直接决定了通断可靠性 —— 好的焊接能让开关运行十几年无故障,差的焊接就是埋在电网里的 “定时炸弹”。

一、先搞懂:纯铜焊接为啥这么难?

不是所有金属焊接都像焊钢那么简单,纯铜的三个特性,让它成了焊接界的 “硬骨头”,也直接影响后续的通断可靠性:

1. 导热快得 “离谱”,热量留不住

纯铜的导热系数是 401W/(m・K),是普通碳钢的 5 倍多。焊接时,哪怕用 200A 的电流加热,热量也会像水过筛子一样,顺着铜件快速扩散,导致焊接区域温度上不去,熔池形成困难。很多新手焊工焊纯铜时,明明看着电弧烧得很旺,结果焊完一看,接头处根本没熔透,只是 “搭” 在了一起 —— 这就是 “冷焊”,通电流时接触电阻会比正常焊接高 3~5 倍,运行时必然过热。

2. 一加热就氧化,形成 “绝缘层”

纯铜在 300℃以上就会和空气反应,生成一层黑色的氧化铜(CuO)。这层氧化膜的电阻率是纯铜的 1000 多倍,一旦残留在焊接接头里,就像塞了一层绝缘纸,电流根本通不过去,触头会在短时间内发热到发红。之前某电力设备厂做过测试:带氧化膜的焊接接头,通 1000A 电流仅 10 分钟,温度就从 25℃升到 180℃,远超国标规定的 60℃温升上限。

3. 冷却时收缩大,容易裂

纯铜从液态凝固时,体积会收缩 4% 左右 —— 相当于 10cm 长的触头,冷却后会缩短 0.4cm。这种收缩会在焊接接头处产生巨大的内应力,如果触头是 “铜 - 钢” 异种材料焊接(比如纯铜触头焊在钢端子上),钢的收缩率只有 1.5%,两种材料收缩不一样,接头处很容易出现裂纹。这些裂纹平时看不出来,但开关每次通断都会震动,裂纹会慢慢扩大,最后导致触头脱落。

二、三大主流焊接工艺:谁能保障通断可靠性?

目前行业里用得最多的纯铜高压开关触头焊接工艺,主要是 TIG 焊、电阻焊和电子束焊。三种工艺各有优劣,选对了,可靠性翻倍;选错了,麻烦不断。

1. TIG 焊(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焊):性价比之王,运维首选

TIG 焊是最常用的工艺,靠钨极产生电弧熔化纯铜,同时用氩气保护熔池不氧化。它的优势是能精准控制热量,避免冷焊和氧化,适合大多数 10kV~220kV 高压开关触头。但要想保障可靠性,三个参数必须卡准:

电流不能瞎调:根据触头厚度来定,1mm 厚的纯铜触头,电流要 180~200A;3mm 厚的得 250~280A。去年某厂给 2mm 厚的触头用了 150A 电流,结果 100 个触头里 30 个出现冷焊,装到开关上后,有 5 个在试运行时就因过热跳闸。

氩气保护要 “到位”:流量得 15~20L/min,而且要装 “拖罩”—— 就是在焊枪后面加一个小罩子,跟着焊枪移动,防止刚焊好的高温铜件接触空气氧化。某变电站自己修触头时,没装拖罩,焊完看着挺好,结果 3 个月后触头表面就出现氧化斑点,接触电阻从 50μΩ 升到 120μΩ。

必须预热:焊前把纯铜触头加热到 200~300℃,用红外测温仪盯着温度。预热能减缓热量扩散,让熔池充分形成。江苏某 220kV 变电站 2021 年换触头时,严格按这个流程来:预热 250℃,TIG 焊电流 260A,氩气 20L/min,至今 3 年多,这些开关的通断次数超过 2000 次,接触电阻始终稳定在 40~60μΩ,没出过一次故障。

2. 电阻焊:快是快,但可靠性 “看运气”

电阻焊靠电流通过铜件时产生的电阻热熔化焊接,不用焊枪,1~2 秒就能焊一个,适合批量生产。但它的缺点很明显:熔池小,容易出现虚焊,而且没有气体保护,氧化风险高,一般只适合低压开关或临时抢修,不建议用于 220kV 以上高压开关。

某县级供电公司 2022 年图快,给 110kV 开关触头用了电阻焊,结果不到半年就出了事:有个开关在切断短路电流时,触头焊接处突然 “粘死”,关不断电流,最后只能拉闸断电,导致周边工厂停产 2 小时。事后检查发现,电阻焊时压力没调好,触头和端子之间有 0.5mm 的缝隙,形成虚焊,大电流下缝隙处瞬间熔化粘在一起。

如果实在要用电阻焊,必须加两个 “保险”:一是焊后用超声波探伤仪检查内部是否有虚焊;二是在焊接处涂一层防氧化膏,减少氧化。但即便这样,电阻焊触头的平均寿命也只有 TIG 焊的一半。

3. 电子束焊:可靠性天花板,但成本太高

电子束焊是 “土豪” 工艺,在真空环境下用电子束轰击纯铜,熔深大、无氧化,焊接接头的强度和导电性几乎和纯铜本身一样,适合 500kV 以上超高压开关,或者核电、特高压这些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场景。

秦山核电站的 500kV 开关触头,用的就是电子束焊:真空度 10⁻⁴Pa,电子束电流 80mA,加速电压 60kV,焊后接头的接触电阻能做到 20~30μΩ,通断次数超过 10 万次都没衰减。但它的问题是设备太贵,一台电子束焊接机要上百万,而且只能在工厂里焊,现场维修用不了。所以除非是极端重要的场合,一般不用它。

三、怎么验证焊接可靠性?三个测试不能少

焊完不是结束,得通过测试才能确定这组触头能不能用。电力行业有三个 “硬指标”,必须全部达标:

1. 接触电阻测试:用微欧表测,不能超 100μΩ

接触电阻是核心指标,用四端子微欧表测焊接接头的电阻,国标规定高压开关触头的接触电阻不能超过 100μΩ。如果超过,说明有虚焊或氧化 —— 某厂曾测过一批电阻焊触头,有 15 个电阻超过 150μΩ,拆开一看,里面全是氧化渣。

2. 温升测试:通额定电流,温升不能超 60℃

给开关通额定电流(比如 1250A),持续 1 小时,用红外热像仪测焊接处的温度。正常情况下,温升(温度减去环境温度)不能超过 60℃。去年安徽某厂的一批 TIG 焊触头,温升测试时发现有个触头升到了 85℃,查下来是氩气流量不够,焊口有轻微氧化。

3. 通断循环测试:模拟实际工况,最少 1000 次

把开关装到测试台上,模拟电网的通断工况:合闸→通额定电流 30 秒→分闸→间隔 1 分钟,重复 1000 次。结束后再测接触电阻,如果电阻变化不超过 20%,才算合格。某品牌的 TIG 焊触头,测到 5000 次时电阻才上升 15%,而电阻焊触头测到 1000 次就有部分电阻上升超过 30%。

四、真实故障案例:焊接缺陷有多可怕?

2023 年河南某 110kV 变电站的一次故障,至今还是行业里的警示案例:

那天下午,变电站的 110kV 出线开关突然报 “过流跳闸”,值班员尝试重合闸,开关却 “拒动”—— 触头粘死了。最后只能手动拉开隔离开关,导致周边 3 个乡镇停电 4 小时,损失近 50 万元。

事后拆解开关发现,触头的焊接处有一条 0.3mm 的裂纹,是半年前换触头时,TIG 焊没预热到位,冷却时收缩产生的。这条裂纹平时没影响,但这次短路电流冲到 25kA,裂纹处瞬间发热熔化,把触头和端子粘在了一起,导致开关关不断。

如果当时焊完做了超声探伤,或者通断循环测试,就能发现这条裂纹,避免这次停电。这也说明,焊接工艺的每一步都不能省,测试更是不能少。

五、结论:选对工艺,就是选对安全

纯铜高压开关触头的焊接工艺,从来不是 “能焊上就行”,而是要围绕 “通断可靠性” 来选:10kV~220kV 开关,优先选 TIG 焊,严格控制电流、氩气和预热;低压或临时抢修,偶尔用电阻焊,但必须加探伤和防氧化;500kV 以上或核电,再考虑电子束焊。

对电力行业来说,一个小小的焊接缺陷,可能引发大面积停电、设备损坏,甚至安全事故。所以,无论是设备厂生产还是变电站运维,都得把焊接工艺的细节抠到位:参数要准、保护要全、测试要严。只有这样,纯铜高压开关触头才能真正成为电网的 “安全守门人”,而不是 “定时炸弹”。

毕竟,对电力系统而言,可靠,才是最核心的 “性价比”。

上一篇: 紫铜盘管在深海探测器热交换器的弯曲半径与耐压性能

下一篇: 没有了!

产品中心

手机电话

电子邮箱

联系我们